发布时间:2025-10-15 17:57:52    次浏览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为响应中共中央关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当时的中长铁路局和齐齐哈尔铁路局,层层建立了抗美援朝委员会,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活动。广大职工、家属纷纷签订爱国公约,为前线捐献飞机大炮,超额完成运输生产任务,以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具有光荣革命斗争传统的哈尔滨铁路工人,积极报名参加抗美援朝。3年中,仅当时的中长局和齐齐哈尔局,就有8599名职工奔赴前线,有的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897部队序列,成为志愿军铁道兵团的主要力量,有的参加志愿援朝大队,直接参与朝鲜铁路各站段的运输和管理工作,与朝鲜铁路工人并肩战斗。在烽火连天的朝鲜战场上,援朝铁路职工发扬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精神,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下,抢修线路桥梁,抢运兵员弹药,确保通讯无阻,及时地把部队和军事物资运到前线,与英勇的铁道兵部队和兄弟铁路局战友一起,构筑了一条“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创造了现代战争中军事运输的奇迹。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涌现了一大批功臣模范。19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运输部队召开功臣模范代表大会,在全部168名代表中,来自中长和齐齐哈尔局的代表就有51人。截至朝鲜停战,两局的援朝职工共有4751人立功,其中4人荣立特等功。为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两局共有116名援朝职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抗美援朝功臣范永的英雄传奇1952年秋天,中国人民志愿军铁路军管总局在沈阳召开首届抗美援朝功臣模范代表大会。210多名代表,都是从援朝铁路职工中层层选拔出来的功臣和模范。范永以获得“朝鲜一级国旗勋章”、“二级战士荣誉勋章”、两次大功的荣誉出席大会,并在这次大会上荣获“一等功臣”、“二级模范”两项称号。 大会第二天,范永上台发言,介绍了他赴朝以来的传奇故事……一1951年4月,昂昂溪机务段司机长范永,奉命驾驶着“铁牛”75号机车,跨过了鸭绿江。入朝两个月后的一天,当他牵引军火列车到达黑桥车站准备折返时,铁路线突然中断。当时,有10台机车“趴窝”在那里,乘务员没吃没喝,只能挖野菜充饥,许多人体力不支病倒了。志愿军铁道军管总局局长黄铎,临时交给范永一项特殊任务:限期3天,在平壤成立一个机车站食堂,每天能供100名乘务员吃饭。在粮食、蔬菜极端缺乏的朝鲜战场上,限定时间又这样急迫,办个食堂谈何容易!可范永坚定地表示:“请首长放心,拼死也要完成任务!”他连夜乘吉普车赶到百里外的平壤铁路分局。分局长李荫之对他说:“粮菜皆无。我只能给你配个人,叫依文德。” 范永在依文德帮助下,号下了三间破旧的空草房。为了筹集食物,他们到高射炮团请求支援。团长让他们去找志愿军后勤五分部。他俩翻山越岭,跋涉60余里路,终于在一片森林里找到了五分部。听说能提供大米、罐头和榨菜,范永喜出望外,连忙找来两辆牛拉的木轮车,装上15袋大米、20箱罐头、两桶榨菜,连夜往回赶。次日凌晨,机车站“草房食堂”开张了,每天都有15台机车的百余号人前来就餐。机车站成了火线上的“乘务员之家”。时值夏季,山洪突然爆发,大同江水急浪高。“火线食堂”的草房被冲进急流。情急之中,范永抱起根枕木顺流而下。滔滔洪水,波翻浪涌,范永已无法上岸。他抱的枕木时而被卷上浪尖,时而被摔下谷底。范永死死抱着枕木,也不知漂流了几个小时,眼看就要到入海口了。幸运的是,恰逢志愿军某部正驾着橡皮船在入海口处救人,见急流中冲下来一个人,便甩开鱼网将他打捞上来。范永在部队休养了3天,待他赶回平壤时,军管局以为他早已殉职,正准备给他开追悼会哩。一看“烈士”活着回来了,真是喜从天降,大家立刻欢呼起来。二1951年8月,中朝军队攻打汉城的战斗达到白热化。敌人为了切断我军的后方军火供应,对平壤至板门店的铁路线进行狂轰滥炸。夜间,敌机在这一带铁路上空挂满照明弹,疯狂地袭击我开往前线的军火列车。志愿军铁路军管总局决定组建一支“政治突击队”,执乘或护送军列直达三八线,并任命范永为指导员。范永深知责任重大,从安东机务段挑选了62名政治可靠、胆大心细、技术娴熟的机车司机,飞速赶到位于平壤站南侧的大同江桥头。从此,后方开来的军火列车都要在大同江桥北停车,由政治突击队员接乘或跟车护送到三八线。8月27日中午,范永接到平壤铁路分局局长李荫芝的电话,命令他亲自开车,于今天夜间将代号为03、05的特级军列,先后开到前线的沙里院车站和兴幕车站!16时许,范永被接到平壤铁路分局所在的一个山洞里。李荫芝冲着他神秘地一笑,说:“邓小平同志要见你。他是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团长,今天晚上把03、05列车开上去,就是他的指示。”吉普车围绕大驼岭转了半圈,停在北侧中国大使馆的山洞前。正在阅批文件的小平同志,听到脚步声抬起头,笑着说:“快请进来,快请进来!”说着起身向范永伸出双手:“咱们俩见过面,是1949年召开的解放战争功臣英模大会上,我听过你驾驶3005次秘密列车的事迹报告。咱俩这是第二次握手哟。”小平同志把范永拉到身边并肩坐在一起,谈话很快进入主题。小平同志说:“你有冒着敌机轰炸扫射把军火列车开上前线的经验。今天夜里要你开的这两趟列车极为重要。在敌机轰炸最猖獗的上半夜,你把03列车开上去。这一列装的是喀秋莎大炮,打坏一个半个不大要紧。最关键的是后半夜,再把05列车开上去。这个列车中有5辆车装的是喀秋莎炮弹,不能出任何问题!”小平同志说着站起身来,紧紧握住范永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党和祖国人民相信你一定能胜利完成任务!”临别时,再一次握紧范永的手说:“等候你的好消息!”范永返回平壤机务段,抓紧时间饱餐一顿,带着3名助手赶到大同江桥北头,18时25分,等来了03军列。范永登上机车,亮出李荫芝的命令,接乘了03列车。范永操纵着03列车,刚开过大同江桥,就被突然冒出来的敌机“黑寡妇”盯上了,一串串炮弹打在线路上。从大同江桥到前方的铁路线上空,挂满了照明弹,每隔4至5公里就有一批“黑寡妇”,在多山夹一沟间扫射、投弹,犹如给03列车设下了无数道“关卡”。面对敌机的狂轰滥炸,范永一边高提手把全速前进,一边琢磨着对付敌机的良策,并告诉助手依计而行。两个助手轮流往锅炉里快投炭、多投炭,另一个助手小开送风器。随即,机车烟囱冒出大团大团的黑烟,成条状飘在列车上空,受到山沟里低气压的影响,不能很快升空四处飘散,像大块篷布“苫”在03列车上方,吸引着“黑寡妇”俯冲下来,倾泻所有的枪弹。这时,范永早已驱车加速前进,冲出几里之外,把黑烟连同炸弹远远地甩在车后。就这样,范永一路上变化着速度,不停地使用“冒黑烟”的绝招,躲过了敌机的扫射、轰炸,于22时20分将03列车开进了距三八线40公里的沙里院车站。一辆吉普车早已等在那里。在返回平壤的公路上,吉普车箭似地向前飞驰。沿途的哨兵早已接到上级清路命令,各种车辆无不待避让路。刚要接近黑桥车站,突然“轰”地一声巨响,吉普车翻在路边。原来是吉普车水箱爆炸。正巧一辆苏式嘎斯汽车停在近处。司机借过这辆汽车继续飞奔,终于在23点55分赶到平壤车站。这时,铁路军管总局局长黄铎已立等多时。05列车也缓缓停在了面前。零点20分,05军列开过大同江桥。范永十分诧异,为什么天空没有照明弹,也没有敌机的轰鸣和扫射声?原来,为了保护05军列的绝对安全,志愿军的几十架战斗机早已在朝鲜海峡上空,组成了一道拦截敌机的封锁线,并同敌机展开了激烈的空战。可是,仍有一架狡猾的敌机钻过空中“封锁线”,向05列车俯冲扫射。所幸紧靠机车的5车“喀秋莎”炮弹安然无恙。敌机很快被志愿军的高射炮火赶跑。05列车于清晨5时20分,胜利开进兴幕站。临近中午,范永刚回到平壤,便接到铁路军管总局党委书记刘居英的祝贺电话,并通知他晚上参加授勋仪式。当晚21时许,范永走进牡丹峰山洞的朝鲜劳动党会议室,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杨勇、总政治部主任甘泗琪和朝鲜人民最高委员会委员长朴正爱的接见。甘泗琪主任宣布了志愿军总部和朝鲜人民最高委员会的决定:给范永记一等功一次,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三不久,范永被任命为平壤铁路分局机务科长兼抢修大队长。1951年深秋的一天,平壤铁路314公里处的一段单线,一趟军火列车遭到敌机袭击,机车栽进炸弹坑里,3辆货车颠覆,造成运输中断。铁路军管总局局长黄铎命令范永组织救援,“6小时内恢复通车!”上午10点,范永率领3个救援队和一个高射炮营,火速赶到现场。列车被颠覆处,两山夹一沟,救援列车不能开到跟前。战士们只能依靠8盘绞磨、4个千斤顶等原始工具,艰难地进行救援。11时许,敌人的侦察机发现314公里的地面人群,招来了B29轰炸机。守卫在两侧山上的高炮营一起开火,但挡不住敌机投下的一批批炸弹,不仅炸翻了原停留车,还将前去救援的机车和10余辆工作车也炸坏了。为了按时抢通线路,100多名救援队员不顾敌机轰炸,继续坚持战斗。地面压千斤顶的吆喝声,空中敌机的扫射声,山上高射炮弹的出膛声,汇成一片,震耳欲聋。高炮营的战士们,用连珠式的炮弹赶走了一批又一批敌机,把现场保护在约一公里的范围内,赢得了宝贵的3小时救援时间。狡猾的敌机为躲避高射炮火,实施超低空飞行。一架敌机在距地面仅6米的高度呼啸而过,用机枪撂倒了10余名救援队员。范永和战友们忍着悲痛,用草袋子收起战友的遗体,继续全力救援。晨光驱散了夜幕,救援接近尾声。突然,高炮营的哨兵吹响了空袭警报。在一团团高射炮弹爆炸的浓烟中,敌机投下一顶顶白色降落伞,垂直伞绳下都系着一颗定时炸弹!范永查了数,一共52颗定时炸弹,弹尾的风翅处都发出“咔哒、咔哒”的走动声。范永忙将军事代表和副队长请到面前,说出自己的打算:“燃眉之急是搬走所有的定时炸弹,否则这段线路会彻底完蛋,再修复将难上加难。”两位战友点头赞同,但又担心定时炸弹会不会在搬运中突然爆炸?范永想了想,说:“30分钟内不可能起爆,否则敌人就会用触爆弹而不用定爆弹。”“怎么干,你快下令吧!”军代表和副队长同时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好,我们先做个样子。副队长你力气大,抬着弹翅离开地面,我们俩拉着伞绳拖”。范永说着抓起脚下的伞绳,两人拉,一人抬,抬一下移动几米,用小跑的速度,将炸弹拖向50米远的一处山口,顺山坡滚了下去。“同志们,为了保护机车车辆,为了保护线路,为了保护自己,3个人包一颗炸弹,快拖呀!”范永边往回跑边动员。3个带头人作出了榜样,100多人“照方抓药”,30多颗炸弹都朝山口快速移动。范永又朝两侧山坡大声喊道:“炮兵同志们,请你们来支援一下,把剩下的炸弹都搬走!”10余名志愿军战士应声冲下山坡……从搬走第一颗起,仅用25分钟,52颗定时炸弹都被滚到了山沟里。时间又延续60多分钟,定时炸弹相继起爆,冲天土柱接连而起。314公里地段如同发生了大地震。 “胜利万岁!”炮兵的欢呼声,伴着救援队员的号子声,加快了救援的速度。13时许,脱线的机抢通敌机炸断的线路,军运列车开往前线车车辆全部起复,送到相距7公里的黑桥山洞。中断的铁路运输,提前恢复通车。为此,志愿军总部向全军发出通报:“平壤铁路救援大队长范永,在紧急关头与全体战友同生死,率先抢运定时炸弹。学习和发扬这种精神,我军定是一支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3周后,志愿军总部在惠川里召开志愿军第一次功臣模范授勋大会,授予范永一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战士勋章,记大功一次。不久,范永奉调回国,先后去罗马尼亚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去莫斯科参加苏联十月革命节。返回平壤铁路分局后,被提升为副分局长,直到1954年春天回国。英雄是怎样“炼”成的杨守照,原是中长铁路局绥化分局胜利车站的一名值班员。他从没想过当英雄。但是,当祖国需要的时候,这位25岁的共青团员,虽然上有父母,下有妻儿,却毅然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并在战斗中舍生忘死,尽职尽责,荣立大功1次、小功两次,成为一名真正的英雄。 1950年11月14日,杨守照和援朝战友从集安过江,到达朝鲜,被分配到叫阁岩的四等站当值班员。1951年3月的一个深夜,杨守照接运一列装载大桶汽油的棚车时,正赶上美军飞机轰炸,运油列车被炸起火。全列共十二三节车厢,燃烧的油桶爆炸飞上了天,天空被照得通红。运油列车离车站不远。杨守照发现只是列车中部被炸,后面的并没有起火。他用电话向铁路分局调度报告后,立即跑过去通知司机:准备甩掉没着火的车皮。说完便越过着火的车辆,冲向列车后部,先拔管,后摘钩,让车体分离。这时,跑过来一位朝鲜老乡,手里拿了根铁棍。杨守照不顾衣服已经被烧着,和朝鲜老乡一起用撬棍撬动车轮。没着火的车辆正好处在下坡,车轮被撬动后,他俩用力推动,一直推出六七十米远。装满大桶汽油的3辆车保住了。杨守照累得躺在了地上。过了一会儿,他想起那位朝鲜老乡,早已没有了人影。事后,上级通知杨守照立了大功。不久,他家也收到了立功喜报,母亲才知道儿子到了朝鲜。杨守照到处打听那位朝鲜老乡,可惜没有找到。为此,他经常感慨地说:“没有那位朝鲜老乡,我怎么救得了火车?他才是真正的无名英雄!”1951年夏天,美军飞机对朝鲜铁路运输线加紧进行轰炸。一次,飞机在车站扔下两个大炸弹,将铁道线炸出两个大深坑,运输被迫中断。按规定,车站应及时报告,请铁道兵前来修复。杨守照报告完了,并没有消极等待,而是马上找到朝鲜村委会请求支援。朝鲜老乡很快被动员起来,男女老少200多人一起上阵,头顶的,肩扛的,手抱的,人抬的。等志愿军铁道兵赶到时,3米多深大坑,已垫了一大半,保证了当夜通车。为此,杨守照立了一次小功。 1951年8月,杨守照被调到一等站顺川当助理军代表,不久升任副代表。顺川地处交通要道,离大同江很近。当时正处于雨季,大同江水暴涨。当地人说,这样大的洪水几十年没见过。有一天,志愿军38军派人找到后勤分部,说他们在附近打阻击战,断炊了,请求支援。分部找车站商量组织粮食运输。大同江桥曾遭敌机轰炸,虽经修复,但在洪水中已成危桥。这时,大同江水面离桥很近,眼看淹到了铁路枕木。但是,38军急需粮食。为了保证安全,车站要派人跟车过桥提钩、摘钩。杨守照主动请战,随车上了江桥,刚刚提完车钩,将车送过江,桥梁突然被洪水冲毁,散架落到了江中。如果再迟缓两分钟,就会车毁人亡。因为冒着生命危险,为38军抢运了5车高粱米,杨守照再次立了一次小功。1951年冬天,杨守照参加了志愿军归国代表团,代表援朝铁路职工,向毛主席、党中央汇报,并参加东北分团到各地作报告。他在报告时常说:“我只是个普通的铁路工人,从没想过当英雄,也没有把自己当什么英雄。真正的英雄,是那位不知名的朝鲜老乡,是那些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烈士们。我为他们感到骄傲!”1952年夏天,杨守照重返朝鲜战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到开城车站任军代表。1954年回国,到北京铁道学院附属速成中学“功臣班”学习,4年后直接进入大学。此后,曾在三棵树和银川、天水、兰州等车站工作。战场上的铁路姊妹花哈尔滨电务段电话员乔佩兰、丁淑芬,平时是最要好的姐妹,入朝参战时都不满20岁,充满了革命的激情。正像丁淑芬在日记中写的:“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幸福,要勇敢地战斗,把自己锻炼成一个钢铁战士。”她们用行动兑现了自己的誓言,在各自的战斗岗位上,为祖国和人民建立了功勋,被誉为“战场上的铁路姊妹花”。乔佩兰入朝后,一再向领导请求:“到最前方、最艰苦困难的地方去工作”。于是,她被派往地处前线最繁忙、最艰苦的熙川分局介川电务段,担任电话班长职务。乔佩兰来到介川,放下行李后,把从国内带来的一面五星红旗,悬挂在电话所最显眼的地方。面对国旗,乔佩兰带领全班同志举起右手,庄严宣誓:“人在电话在。只要有一条线,就要保证通话!”1951年2月的一天,敌机在介川地区狂轰滥炸,电话所山洞也被炸中,洞顶尘土乱掉,洞中浓烟滚滚,呛得人们咳嗽不止,眼睛都睁不开。乔佩兰不顾浓烟熏呛,在地上爬行,黑暗中摸到电话机,迅速向志愿军铁道军管总局调度报告情况:“介川一带遭敌机轰炸,铁路被严重破坏,请求立即取消向介川方向开行的军列……”正是由于乔佩兰的及时通报,使志愿军铁道运输部队改变了计划,避免了军用物资的重大损失。1951年2月28日夜晚,乔佩兰当班。铁道军管总局给分局下达一道紧急命令:当晚必须将军列抢渡过清川江。可是就在白天,总局和分局的直通电话被敌机炸断,只能用中继线通话。傍晚时分,中继线也被炸断,行车命令传达不下去。这可急坏了乔佩兰。她想起了“只要有一条线,就要保证通话”的誓言,决定使用各站间的闭塞电话。闭塞电话最大的缺点,是一站一站地呼叫,而且由于杂音太大、线路又远,声音听不清楚,命令无法传达。乔佩兰当即请示军管总局,要求由电话员在中途用口头传达。总局批准了她的请求。她戴上耳机,一站一站地呼叫,一遍一遍地传达,听不清楚就再重复一遍,有时一个车站得呼喊三四遍,才能将命令传达出去。她连续不断地喊了半个多小时,嗓子都哑了,终于将命令全部下达完毕。这天晚上,按计划抢开了3趟军列,渡过了清川江。铁道军管总局局长在电话里大声表扬乔佩兰:“小乔,真多亏了你。不然今晚的运输计划就泡汤了!”在炮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上,乔佩兰负责区域内的电话线经常被炸断。她常常用“接力法”和“迂回法”,确保正常通话。1951年3月中旬的一天,志愿军总部首长正与作战部队通话,由乔佩兰负责接转的电话线突然被炸断。乔佩兰就用“接力法”,将首长的命令一站接一站地传呼到作战部队,一遍听不清,就再喊一遍,直到将命令传达完毕,受到了总部首长的表扬。1952年5月19日夜,熙川北面电线全部被炸坏,行车指挥中断。乔佩兰主动与调度联系,采用“迂回法”,转线安州、安东、沈阳、辑安、满浦、江界。由于中转线太长,对方听不清时,电话员们就帮助调度传达命令,仅在19日一夜就传达了8次,使上下行列车照常行驶。 由于在抗美援朝期间的杰出贡献,乔佩兰荣立个人大功1次、小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她领导的电话所立集体大功1次。1951年4月,乔佩兰被选为归国代表;1952年“五?四”青年节,她又荣获模范青年团员的光荣称号,获得奖章1枚。丁淑芬入朝后,被分配到渔波电话所工作。她常说:“电话机就是我作战的武器,我决不能向危险和困难低头而放下自己的武器。”1951年8月9日18时,美军7架B29轰炸机,轮翻对渔波站进行地毯式轰炸,并投下大批定时炸弹,将站线完全炸坏。正在山洞中值班的丁淑芬,被震耳欲聋的炸弹震昏,摔倒在地上。大约过了40多分钟,才稍微清醒过来。她首先想到的是,被炸的情况还没汇报,调度计划还没有传达下去。于是,一把抓起身旁掉在地上的送话器,启动振铃,向军管总局报告了渔波站被炸的情况。刚刚通话完毕,电话线路就被炸断了。由于她报告及时,抢修队伍很快赶到,迅速恢复了通车,避免了更大的损失。1951年8月下旬的一天,渔波站通向平壤的通信线路突然被炸断,而此时,站内正停着一列准备开往前线的弹药车,急得值班站长来找电话所想办法:“电话不通,与平壤联系不上,列车无法开行。这可怎么办?”丁淑芬急中生智,接通了邻站石岩的闭塞电话:“石岩站!我是渔波站,这里的电话线路被炸断,请协助‘接力’通话……”于是,她们按照“接力法”,一站一站地将信息传到了平壤站调度所,使满载弹药的军用列车从渔波站顺利开出,向前线飞驰而去。丁淑芬不但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还奋不顾身参加抢救国家物资。一次,一列满载祖国支援朝鲜前线衣物的火车被敌机打着了。丁淑芬毫不犹豫地冲上燃烧的车厢去抢救。这时,车辆已经被火烤得通红,胶鞋底子被烙得吱吱直叫。她的脸被火熏着,感到很疼,手上也燎出了泡,但她仍然接着同志们提来的水,一桶桶地对准火焰泼去,直到大队赶来,将火扑灭。丁淑芬由于工作出色,在朝鲜前线为人民立个人大功1次、小功1次、三等功1次、集体大功一次,荣获 “模范青年团员”称号,并于1951年12月,被光荣地选为归国代表。